文|凝妈悟语
提到“睡觉”,家长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“天天就知道睡觉,不爱学习!”
尤其是到假期,看到孩子起床晚,就开始抱怨“孩子爱睡懒觉”。
可能我们听多了“学霸只睡四五个小时”的励志故事,或者被“凌晨4点教室的灯光”深深感动过。
但我们却忽略了孩子睡眼惺忪,强打精神去学习的辛苦和低效。
其实,睡眠不是学习的敌人,反而是学习的保障和催化剂。
这一观点并不是新鲜事,脑科学早已揭秘:爱睡觉的孩子,很容易成为学霸!充足优质的睡眠,是学霸的隐形翅膀。
睡觉,真的在让孩子“长脑子”!
早在2014年,顶级期刊《科学》(Science)就发表了一篇颠覆认知的研究论文。
论文原本着眼于“学习如何改变大脑”,但却揭示一个关键结论:学习带来的大脑结构变化,必须在睡眠中才能真正发生并巩固!
研究发现,在学习新技能或知识后,经历睡眠的小鼠,大脑“新的树突棘”数量显著增加。
我们俗话说的“长脑子”,不是大脑体积变大,而是树突棘增多,形成更多、更强的神经连接,大脑内部的神经网络会更复杂,从而得到优化。
睡眠,正是这个关键“建设期”的工程师。
学习的终极目标:长期记忆,靠什么?
判断学习成绩好坏的标准往往是一次次考试,不是学完后立即进行的小测验,而是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
学完一个知识点,接着考试可能都会。等过几个月,期末考试还会才算是真记住。等过几年或十几年,中高考还能灵活运用,这才是真本事。
所以,提升成绩的核心在于提升长期记忆。
而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关键环节,正是睡眠!
因为熟睡的时候,大脑会关闭外部信息的接收通道,负责记忆的海马回开始高效工作。
海马回就像一位勤劳的“图书管理员”,对白天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、分类、整合。将重要的知识刻录进大脑皮层,也就是长期记忆库。将没用的信息垃圾清除掉。
大脑24小时都在工作,但它是物质的,会因为消耗能量而感到疲劳。
即使不学习,身体休息了,大脑也存在一种称为“默认模式网络(DMN)”的活跃状态,它会持续消耗能量。
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休息也会感到很疲惫,因为DMN在偷吃大脑资源。
而深度睡眠能抑制DMN活动,让大脑得到彻底的休整和能量补充。
可见,学习后的睡眠,不是浪费时间,而是在进行至关重要的“内化”和“升级”——实实在在地“长脑子”!
会睡觉,才能真学习!睡前做什么很重要
当然,不是任何睡眠都能高效“长脑子”,关键在于睡前活动是什么。
为了提升记忆力,刻意在睡觉的时候听学习音频,就会让大脑不停输入信息,而没有办法整理信息,白天学习的重要知识就白白浪费了。
在睡觉之前,打了一通游戏,看了一部刺激电影(尤其是恐怖片),那么游戏和电影场景,就会进入大脑,干扰睡眠。
快睡觉了,却想到许多不开心的事情,那么就会做噩梦,负面经历在大脑里编织成悲情连续剧。
诸如此类,都会让大脑持续处理新信息或强烈情绪,干扰海马体对当天核心学习内容的整理。
要想让睡觉为学习保驾护航,就要在睡觉前做一些学习有关的事情,聪明地利用好睡前“黄金窗口期”。比如:
安静地阅读中文或英文。
回忆一天中学到的重点内容。
想一想那道没有思路的数学难题。
诵读难记的课文、公式或单词。
这些活动等于向大脑发出信号:“这些信息很重要,请优先处理!”
神奇的是,经过一夜睡眠的“后台加工”,第二天醒来,常常会发现昨天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豁然开朗,这就是睡眠巩固记忆的魔力。
比时长更关键:神奇的睡眠周期
睡眠时长众说纷纭,因人而异。有的说四小时就够,有的说要睡够7小时以上才精力充足。
睡眠时长也因年龄而不同!
幼儿期:大脑迅速生长,需要更多的睡眠,一般睡10小时以上。
小学阶段:需要的睡眠时间减少,一般建议睡9-11小时。
青少年阶段:8小时就够了。但有很多孩子因为学业压力,睡够8小时可能是奢望。
其实,比纠结睡眠绝对时长更重要的是理解睡眠周期!
正常人的完整睡眠周期是持续90分钟,包括从浅睡到深睡再到快速眼动睡眠的几个阶段。
睡眠周期是从“睡着”的那一刻开始算,而不是关灯睡觉的那个时间,通常需要15-30分钟才能入睡。
只要保证睡眠周期的完整性,在周期结束后醒来,就会感觉更清醒、精力更充沛,比单纯追求睡眠时长更重要。
换算成睡眠时长,就是90分钟的整数倍。比如,4.5小时、6小时、7.5小时、9小时等等。
我采用这个方法调整了睡眠,每天睡够4个周期,也就是6小时,十几天后的感受是:相对于之前醒来后再眯一会儿,反而更精神,一整天都活力满满,工作效率也更高。
家长必看,如何守护孩子的“黄金睡眠”?
如果孩子一晚上没睡好,第二天起床后肯定不精神,不要说利用睡眠进行知识巩固了,就是白天的学习效率也大打折扣。
所以,一定要保证孩子高质量的睡眠。
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,建立强大的生物钟。比如平时上学时,要9点准备睡觉,10点进入深睡眠状态。假期也不能放纵,可适当放宽1个小时,方便孩子迅速调整。
孩子一到点就自然想睡觉,一到点就自然醒来,身体处于一个比较舒适的状态。
注意优化睡眠环境。
床垫、被子、枕头的选择至关重要,支撑性好、舒适、透气是必要条件。
卧室内的温度要调整好,防止过热或过凉。对于夏季来说,将空调设置在26度最为适宜。
如果是照顾孩子睡觉,开始不要着急给他盖被子,让体温降下来,神经系统进入舒缓的状态,才会慢慢入睡。
睡觉前,做一些有利于睡眠的活动。
睡前90分钟洗个温水澡或泡脚,有利于兴奋副交感神经,抑制交感神经,瞌睡虫就来了。
调暗灯光,进行亲子阅读、听舒缓的音乐或者进行放松的交谈。
避免运动、争吵和过度兴奋的活动。
睡眠看似简单,其实保证高质量要做的工作还不少。
写在最后:
“爱睡觉的孩子,很容易成为学霸”,这不是空穴来风,脑科学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: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,是孩子高效学习、巩固记忆、发展大脑的不可或缺的“隐形课程”。
当然,这份学霸潜力不是懒惰的借口,而需要聪明的睡眠策略共同激发。
作为家长,与其抱怨孩子“贪睡”,不如行动起来,成为孩子“黄金睡眠”的助推者,为他们的学习力插上隐形的翅膀!